1.24节气歌里都有哪些节气?每个节气都有哪些习俗

2.二十四节气歌,各在阳历的几月几日。

3.24节气歌歌词

4.24节气歌谣儿歌背诵是什么?

二十四节气气候歌_二十四节气二十四节气气歌

二十四节气歌的背诵口诀是:

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立春雨水惊蛰,春分清明谷雨,立夏小满芒种,夏至小暑大暑。

立秋处暑白露,秋分寒露霜降,立冬小雪大雪,冬至小寒大寒。

二十四节气,是根据太阳在黄道上运行的位置来划分的,是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。二十四节气反映了季节的变化和气候的特点,对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都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。

以下是每个节气的具体含义:

立春:春季开始,万物复苏。

雨水:降雨量开始增多。

惊蛰:蛰伏在土中的动物开始苏醒。

春分:昼夜等长。

清明:春季的最后一个节气,万物生长旺盛。

谷雨:雨水增多,有利于谷物生长。

立夏:夏季开始,万物繁茂。

小满:麦子等作物开始灌浆。

芒种:夏季的第二个节气,农民开始忙着收割水稻。

夏至: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、黑夜最短。

小暑:暑气渐渐加重。

大暑:暑气最盛。

立秋:秋季开始,天气逐渐转凉。

处暑:暑气基本结束。

白露:露水开始增多。

秋分:昼夜等长。

寒露:开始有霜。

霜降:霜降多,气温下降。

立冬:冬季开始,天气寒冷。

小雪:开始有雪。

大雪:降雪量增多。

冬至: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、黑夜最长。

小寒:寒气渐渐加重。

大寒:寒气最盛。

二十四节气歌的背诵口诀朗朗上口,容易记忆,一定可以帮助我们快速地了解二十四节气。快快收藏起来吧!

24节气歌里都有哪些节气?每个节气都有哪些习俗

春雨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歌是以下这样写:

春雨惊春清天谷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

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每月两节不变更,最多相差一两天。

上半年来六廿一,下半年是八廿三。

二十四节气歌,是为便于记忆我国古时历法中二十四节气而编成的小诗歌,流传至今有多种版本。节气指二十四时节和气候,是中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表示季节变迁及指导农事的历法,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。

中国的24节气是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 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 立秋、处暑、露水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 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。

中国古代农业灌溉依托于河流,农耕主要集中于长江、黄河流域。直到现在,这些地区的农民仍按照节气配合温度、降水来从事农业生产。

中国农历根据太阳也根据月亮的运行制定的,因此不能完全反映太阳运行周期,但中国又是一个农业社会,农业需要严格了解太阳运行情况,农事完全根据太阳进行,所以在历法中又加入了单独反映太阳运行周期的“二十四节气”,用作确定闰月的标准。

二十四节气歌,各在阳历的几月几日。

24节气歌里有立春、雨水、惊蛰、春分、清明、谷雨、立夏、小满、芒种、夏至、小暑、大暑、立秋、处暑、白露、秋分、寒露、霜降、立冬、小雪、大雪、冬至、小寒、大寒24个节气。

24节气歌:

春雨惊春清谷天,夏满芒夏暑相连。

秋处露秋寒霜降,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每月两节不变更,最多相差一两天。

上半年来六廿一,下半年是八廿三。

24节气习俗:

立春:打春即“打牛”,即表示劝农春耕和祈求丰收。相传是周公始制立春土牛。除了打春,这一天还有咬春的习俗,即吃春饼、春盘、咬萝卜等。

雨水:这一天出嫁的女儿纷纷带上礼物回娘家拜望父母。生育了孩子的妇女,须带上罐罐肉、椅子等礼物,感谢父母的养育之恩。

惊蛰:(1)祭白虎化解是非:就是拜祭用纸绘制的白老虎,纸老虎一般为**黑斑纹,口角画有一对獠牙。拜祭时,需以肥猪血喂之,使其吃饱后不再出口伤人,继而以生猪肉抹在纸老虎的嘴上,使之充满油水,不能张口说人是非;(2)“打小人”驱赶霉运:古时惊蛰当日,人们会手持清香、艾草,熏家中四角,以香味驱赶蛇、虫、蚊、鼠和霉味,久而久之,渐渐演变成不顺心者拍打对头人和驱赶霉运的习惯,亦即“打小人”的前身。

春分:这一天民间会有竖蛋、送春牛图、粘雀嘴、春祭等活动。

清明:民间除了讲究禁火、扫墓,还有踏青、荡秋千、踢蹴鞠、打马球、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。

谷雨:(1)禁杀五毒:农民一边进田灭虫,一边张贴谷雨贴,进行驱凶纳吉的祈祷;(2)渔家流行谷雨祭海:谷雨时节正是春海水暖之时,百鱼行至浅海地带,是下海捕鱼的好日子;(3)走谷雨:古时有“走谷雨”的风俗,谷雨这天青年妇女走村串亲,或者到野外走走,寓意与自然相融合,强身健体;(4)喝谷雨茶:传说谷雨这天的茶喝了会清火,辟邪,明目等,所以南方有谷雨摘茶习俗;(5)谷雨食香椿:北方则有谷雨食香椿的习俗;6.谷雨祭祀文祖仓颉 “谷雨祭仓颉”,是自汉代以来流传千年的民间传统。

立夏:在立夏的这一天,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,举行迎夏仪式。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,配朱色玉佩,连马匹、车旗都要朱红色的,以表达对丰收的企求和美好的愿望。宫廷里“立夏日启冰,赐文武大臣”。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,由皇帝赐给百官.在民间,立夏日人们则喝冷饮来消暑。立夏日,江南水乡有烹食嫩蚕豆的习俗。

小满:江南一带有“小满动三车”的说法。所谓“三车”即水车、纺车、油车。小满正是江南早稻追肥、中稻插秧的时节,如若田里不蓄满水,就会造成田坎干裂,无法插秧,因此人们会以人力或畜力带动水车灌溉水田。

芒种:送花神农历二月二花朝节上迎花神。皖南地区会有安苗的农事习俗活动,始于明初,祈求五谷丰登、村民平安。

夏至:山东各地普遍要吃凉面条,俗称过水面,有“冬至饺子夏至面”的谚语。广东地区,人们喜好在夏天滋补凉食避暑。

小暑:有民谚语:“头伏饺子,二伏面,三伏烙饼摊鸡蛋”。从这一天开始进入伏天。因此,头伏吃饺子是传统习俗。徐州人入伏吃羊肉,称为吃伏羊这种习俗可上溯到尧舜时期。

大暑:广东谚语:六月大暑吃仙草,活如神仙不会老。仙草即“凉粉草”,福建莆田人要吃荔枝、羊肉和米糟来“过大暑”。湘中、湘北素有一传统的进补方法,就是大暑吃童子鸡。湘东南还有大暑吃姜的风俗,“冬吃萝卜夏吃姜,不需医生开药方”。

立秋:立秋的主要习俗有:立秋节、摸秋、秋忙会、贴秋膘等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,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。

处暑:处暑前后民间会有庆赞中元的民俗活动,俗称“作七月半”或“中元节”。往往人们会聚在河湖边放河灯,为了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。南方民间会有自酿白露米酒的习俗,白露酒用糯米、高粱等五谷酿成,略带甜味,故称“白露米酒”。

白露:祭禹王: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禹王的日子,在祭禹王的同时,还祭土地神、花神、蚕花姑娘、门神、宅神、姜太公等。

秋分:(1)竖蛋:就是把鸡蛋竖立起来,秋分时候蛋长得好,是竖立起来的最好时机;(2)祭月:秋分古时又叫祭月节,这一天会有祭月活动。

寒露:因此时包括重阳节,故有登高活动。同时,还要吃花糕,因“高”与“糕”谐音,故应节糕点谓之“重阳花糕”,寓意“步步高升”。

霜降:(1)赏菊:霜降时节正是秋菊盛开的时候,我国很多地方在这时要举行菊花会;(2)吃柿子:俗话说:“霜降吃柿子,不会流鼻子(鼻涕)。” 山东农谚:处暑高粱,白露谷,霜降到了拔萝卜。

立冬:(1)吃饺子:每当立冬之日,我国北方人民都会在这一天吃吃一顿饺子;(2)祭祖祭天,庆丰收:古时,立冬这天,人们要举行祭天祭祖活动,感谢上苍的恩赐。

小雪:(1)腌制腊肉:南方地区有“冬腊风腌,蓄以御冬”的习俗;(2)吃糍粑:有俗语“十月朝,糍粑禄禄烧”;(3)晒鱼干:台湾中南部海边渔民会在小雪开始后晒鱼干,储存干粮。

大雪:腌制“咸货”:鲁北民间有“碌碡顶了门,光喝红黏粥”的说法;而老南京则有句俗语叫“小雪腌菜,大雪腌肉”,大雪节气一到,家家户户忙着腌制“咸货”。

冬至:(1)祭祀先祖:来由于节气特点“冬至一阳生、天地阳气回升”,古人认为自冬至起,天地阳气开始兴作渐强,代表下一个循环开始,是大吉之日,因此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有在冬至祭祀神灵和祖先的节日习俗;(2)吃水饺:在中国的北方地区,每年农历冬至这天,不论家境贫富,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。谚语云:“十月一,冬至到,家家户户吃水饺。”这种习俗的由来,是因为纪念“医圣”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。

小寒:(1)吃菜饭:南京地区讲究吃菜饭;(2)糯米饭:广东主要讲究吃糯米饭。

大寒:吃腊八粥:在大寒节气中,其间有一个对于北方人非常重要的日子——腊八,即阴历十二月初八。在这一天,人们用五谷杂粮加上花生、栗子、红枣、莲子等熬成一锅香甜美味的“腊八粥”。

季月节气表:

参考资料:

百度百科-二十四节气歌,百度百科-二十四节气

24节气歌歌词

二十四节气歌:春雨惊春清谷天,?夏满芒夏暑相连,?秋处露秋寒霜降,?冬雪雪冬小大寒。

立春:2月4日-5日,谓春季开始之节气。

雨水:2月18日—20日,此时冬去春来,气温开始回升,空气湿度不断增大,但冷空气活动仍十分频繁。

惊蛰:3月5日(6日),指的是冬天蛰伏土中的冬眠生物开始活动。惊蛰前后乍寒乍暖,气温和风的变化都较大。

春分:每年的3月20日(或21日),阳光直照赤道,昼夜几乎等长。我国广大地区越冬作物将进入春季生长阶段。

清明:每年4月5日(或4日),气温回升,天气逐渐转暖。谷雨:4月20日前后,雨水增多,利于谷类生长。

立夏:5月5日或6日“立夏”。万物生长,欣欣向荣。

小满:5月20日或21日叫“小满”。麦类等夏熟作物此时颗粒开始饱满,但未成熟。

芒种:6月6日前后,此时太阳移至黄经75度。麦类等有芒作物已经成熟,可以收藏种子。

夏至:6月22日前后,日光直射北回归线,出现“日北至,日长至,日影短至”,故曰“夏至”。

小暑:7月7日前后,入暑,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。

大暑:7月23日前后,正值中伏前后。这一时期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,但也有反常年份,“大暑不热”,雨水偏多。

立秋:8月7日或8日,草木开始结果,到了收获季节。处暑:8月23日或24日,“处”为结束的意思,至暑气即将结束,天气将变得凉爽了。由于正值秋收之际,降水十分宝贵。

白露:9月8日前后,由于太阳直射点明显南移,各地气温下降很快,天气凉爽,晚上贴近地面的水气在草木上结成白色露珠,由此得名“白露”。

秋分:9月22日前后,日光直射点又回到赤道,形成昼夜等长。

寒露:10月8日前后。此时太阳直射点继续南移,北半球气温继续下降,天气更冷,露水有森森寒意,故名为“寒露风”。

霜降:10月23日前后为“霜降”,黄河流域初霜期一般在10月下旬,与“霜降”节令相吻合,霜对生长中的农作物危害很大。

立冬:每年11月7日前后。

小雪:11月22日前后为“小雪”节气。北方冷空气势力增强,气温迅速下降,降水出现雪花,但此时为初雪阶段,雪量小,次数不多,黄河流域多在“小雪”节气后降雪。

大雪:12月7日前后。此时太阳直射点快接近南回归线,北半球昼短夜长。

冬至:12月22日前后,此时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,北半球则形成了日南至、日短至、日影长至,成为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。冬至以后北半球白昼渐长,气温持续下降,并进入年气温最低的“三九”。

小寒:1月5日前后,此时气候开始寒冷。

大寒:1月20日前后,一年中最寒冷的时候。

24节气歌谣儿歌背诵是什么?

24节气歌歌词:

立春阳气转,雨水延河边,

惊蛰乌鸦叫,春分地皮干,

清明忙种麦,谷雨种大田,

立夏鹅毛住 ,小满鸟来全,

芒种忙开产,夏至不拿棉,

小暑不算热,大暑在伏天,

立秋忙打垫,处暑动刀廉,

白露忙割地,秋分不生田,

寒露不算冷,霜降变啦天,

立冬霜雾下,小雪河汊冻,

大雪地封严,冬至不行船,

小寒大寒又一年,家家户户喜过丰收年。

由于上下五千年历史以来,中国的主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,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、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。由于中国幅员辽阔,地形多变,故二十四节气对于很多地区来讲只是一种参考。

远在春秋时代,就定出仲春、仲夏、仲秋和仲冬四个节气。以后不断地改进与完善,到秦汉年间,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。公元前104年,由邓平等制定的《太初历》,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,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。

二十四节气歌:

立春梅花分外艳,雨水红杏花开鲜,惊蛰芦林闻雷报,春分蝴蝶舞花间,清明风筝放断线,谷雨嫩茶翡翠连。

立夏桑果象樱桃,小满养蚕又种田,芒种玉秧放庭前,夏至稻花如白练,小暑风催早豆熟,大暑池畔赏红莲。

立秋知了催人眠,处暑葵花笑开颜,白露燕归又来雁,秋分丹桂香满园,寒露菜苗田间绿,霜降芦花飘满天。

立冬报喜献三瑞,小雪鹅片飞,大雪寒梅迎风狂,冬至瑞雪兆丰年,小寒游子思乡归,大寒岁底庆团圆。

二十四节气的由来

历史上中国的主要政治、经济、文化、农业活动中心多集中在黄河流域中原地区,二十四节气也就是以这一带的气候、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。早在东周春秋战国时代,中国劳动人民中就有了日南至、日北至的概念。随后人们根据月初、月中的日月运行位置和天气及动植物生长等自然现象,利用之间的关系,把一年平分为二十四等份。并且给每等份取了个专有名称,这就是二十四节气。

到战国后期成书的《吕氏春秋》“十二月纪”中,就有了立春、春分、立夏、夏至、立秋、秋分、立冬、冬至等八个节气名称,这八个节气是二十四个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。标示出季节的转换,清楚地划分出一年的四季。到秦汉年间,二十四节气已完全确立。